疫情,这个曾经遥远而陌生的词汇,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之初,以猝不及防的方式闯入全人类的生活,深刻地重塑了世界的运行轨迹与社会的基本形态,探讨“疫情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开始”,并非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追溯,而是一段跨越数年、波澜壮阔且至今仍在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进程,它更像一个具有弹性边界的时间段,其“开始”与“结束”在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含义。

起点的迷雾:2019年末的武汉与全球警报的拉响
若以病毒被人类首次识别并引发系统性关注为标志,这场疫情的起点普遍定格在2019年12月,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了多例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临床表现与已知的肺炎类型迥异,2019年12月31日,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了疫情,标志着这一新型病原体正式进入国际公共卫生视野,2020年1月7日,中国科研团队迅速分离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最初称为2019-nCoV),1月30日,WHO宣布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是最高级别的警报,从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官方认定来看,疫情的“开始”可以明确为2019年底至2020年初这个时间窗口。
回溯性研究提示,病毒的实际传播可能更早,一些后续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废水检测分析表明,在2019年晚些时候,病毒或许已在全球某些地区有极低水平的隐匿传播,但这属于“事后诸葛亮”的科学发现,并不改变以大规模暴发和官方确认为标志的“社会性开始”节点。
全球大流行的宣告与疫情的全面爆发
如果说2019年末是疫情的“序章”,那么2020年3月则无疑是“正剧”的全面开幕,2020年3月11日,WHO总干事谭德塞正式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全球大流行”(Pandemic),这一宣告,意味着疫情不再是某个区域的重点事件,而是席卷全球每一个角落的共同挑战,各国相继采取封锁国境、停工停学、保持社交距离等空前严格的防控措施,全球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近乎停摆,日常生活方式被彻底颠覆,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全球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疫情“真正开始”深刻影响其生活的时刻,正是2020年的春天。
随后的2020年全年乃至2021年大部分时间,是世界与病毒激烈交锋的高潮期,德尔塔等变异毒株的出现使得疫情反复波动,疫苗接种成为新的希望与焦点,这一时期,疫情的时间线是以一波又一波的感染高峰、疫苗研发竞赛和防疫政策调整来书写的。
走向“终结”或“转型”:从大流行到常态化管理
疫情的“结束”则是一个更为复杂和渐进的过程,远非一个戛然而止的日期,进入2022年,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主导毒株(其特点是高传播性、相对较低的重症率),以及全球疫苗接种水平和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屏障逐步提高,疫情的威胁性开始发生转变。
2022年,许多国家基于对病毒的新认识和平衡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陆续大幅放宽甚至取消了严格的防疫措施,试图“与病毒共存”,2023年5月5日,WHO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象征性节点,标志着全球抗疫进入新阶段,即从“紧急模式”转向“长期常态化管理”。
如果必须为这场疫情划定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可以表述为:从2019年12月首次被系统发现和报告,到2023年5月WHO宣布紧急状态结束,作为其作为全球性紧急事件的“核心周期”,历时约三年半,但这绝不意味着疫情的完全终结,病毒并未消失,它依然在变异和传播,只是其造成的健康影响和社会应对策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入了后疫情时代的“常态化”阶段。
疫情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答案是多维的,它始于2019年末武汉的警报,盛于2020年3月全球大流行的宣告,而其作为全球紧急状态的“结束”则定格在2023年5月,这段历时三年多的时光,是人类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一次极限压力测试,它暴露了脆弱,也见证了坚韧;它带来了隔离与伤痛,也催生了科技与协作的创新,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地区的健康危机都可能迅速演变为全球挑战,构建更具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是人类面向未来的必修课,而疫情留下的深刻印记,从远程办公的普及到健康意识的提升,将继续长久地影响着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