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最新通报,昨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4例,这一数字在经历了大规模疫情冲击后的今天,看似微不足道,如同一片平静湖面上泛起的微小涟漪,这“4例”新增本土病例的出现,却如同一记响亮的警钟,清晰地提醒着我们:新冠病毒并未远去,疫情防控的弦时刻不能放松,常态化防控工作容不得半点“打盹”和懈怠。
“零星星火”背后:疫情散发风险持续存在
在当前全球疫情仍在高位运行,国内整体防控形势趋稳向好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例本土病例的出现都值得高度警惕,这新增的4例本土病例,虽然分布零散,数量有限,但其背后揭示的疫情传播风险不容小觑。
这反映了病毒输入的潜在压力,无论是通过入境人员、冷链物品还是其他可能的跨境传播途径,外防输入始终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全球病毒变异频繁,传播力增强,任何一丝疏漏都可能成为疫情输入的突破口。
这凸显了国内隐匿传播链存在的可能性,在大规模核酸筛查间歇期,个别无症状感染者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可能未被及时发现,其活动轨迹可能成为新的传播源头,这4例病例的发现,正是流调溯源、监测预警系统持续发挥作用的结果,但也说明社区层面潜在的传播风险依然存在。
这警示我们防控措施可能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地区、个别环节在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时,是否出现了思想麻痹、要求放松、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公共场所的测温、验码是否流于形式?重点人群的定期核酸检测是否全覆盖?这“4例”正是对这些细节工作的现实检验。
“精准防控”关键:以快制快,扑灭于萌芽
面对零星散发的本土病例,我们既不能惊慌失措,重回“一刀切”的过度防控老路,也不能掉以轻心,视若无睹,关键在于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落实科学精准防控策略。
快速响应是核心。 一旦发现阳性病例,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应急机制,流调溯源要“快”,像侦探一样迅速摸清传播链,锁定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区域管控要“快”,科学划定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最大限度缩小影响范围;核酸筛查要“快”,在潜在风险区域开展多轮次、高效率的检测,捞干筛净潜在感染者,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效率,只有跑在病毒前面,才能掌握抗疫主动权。
精准施策是保障。 防控措施要力求精准,避免“大水漫灌”,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和流调结果,精准划定防控区域和人群,尽可能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这既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也体现了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常态持久”准备:筑牢全民免疫与意识防线
与新冠病毒的斗争,很可能是一场“持久战”,除了应急处置的“快”和“准”,常态化的“防”与“备”同样至关重要。
疫苗接种仍是基石。 积极推进新冠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等脆弱人群的接种和加强针接种,是构建全民免疫屏障、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最有效手段,这4例本土病例的出现,再次提醒我们,符合条件的人群应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共筑健康防线。
个人防护不可松懈。 疫情防控成果来之不易,需要每一位公民的悉心守护,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常通风、使用公筷公勺等良好卫生习惯,依然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方式,要密切关注疫情动态,配合做好健康码查验、行程报备等防控要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报告。
物资保障与能力建设需持续加强。 各地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等要继续保持备战状态,防疫物资、流调队伍、检测能力等要动态储备和提升,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
31省区市新增4例本土病例,这个数字本身或许不大,但其传递的信号至关重要,它告诉我们,疫情防控远未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持续压实“四方责任”,不断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唯有坚持到底,慎终如始,才能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才能在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中,迎接最终胜利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