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3年的日历翻过最后一页,关于这一年的疫情描述,已很难再用2020年的“惊心动魄”或2022年的“焦灼转折”来概括,它仿佛一场浩荡洪流退去后,留下的是一片被深刻改变的地貌,以及一种需要重新学习的生活语法,这一年,疫情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从一场席卷全球的紧急事件,静默地转向为一种需要长期共存的背景音,对它的描述,也因此从宏大的集体叙事,更多地沉降为无数细微、复杂的个体体验。

政策的“退场”与生活的“重构”
2023年的开局,伴随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1月8日起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标志着以大规模隔离、全员核酸为核心的严密防控体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国际层面,世界卫生组织也在5月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些官方层面的“退场”仪式,为长达三年的应急状态画上了一个制度性的句号。
政策的转向只是序章,真正的主线是全社会生活秩序的重构,曾经熟悉的健康码、行程码成为数字时代的遗迹,核酸亭被改造为便民驿站或悄然拆除,公共场所的口罩佩戴从强制到自愿,再到成为一种个人习惯的“选择”,这种重构并非一蹴而就的“回归正常”,而是一种“再正常化”的缓慢进程,人们带着过去的记忆与谨慎,试探性地重新拥抱无拘束的旅行、大型集会和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夹杂着些许生疏感和难以言喻的心理余震。
病毒的“弱化”与健康的“再定义”
从生物学角度看,2023年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其致病性进一步弱化,对大多数接种过疫苗的个体而言,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疫情描述的关键词,从“确诊数”“重症率”逐渐变为“二阳”“三阳”乃至“感冒了一样”,病毒本身在公众视野中的“恐怖色彩”显著淡化。
但另一方面,“长新冠”(新冠后遗症)的概念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和讨论,持续的疲劳感、脑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呼吸问题等长期健康影响,成为医学研究和社会关注的新焦点,这使得人们对“健康”的定义变得更加复杂和审慎,一次急性感染的结束,可能并非健康的完全恢复,如何管理与病毒共存状态下的长期身心健康,成为2023年及以后的重要课题,健康,不再仅仅意味着“不生病”,更关乎生活质量的维系与身心活力的恢复。
集体记忆的沉淀与个体叙事的浮现
随着紧急状态的结束,社会开始进入一个集体记忆的沉淀期,三年抗疫的得失、各种事件的因果、英雄主义与个体困境,开始在更冷静的视角下被回顾与反思,媒体上的宏大叙事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个体故事的涌现,人们开始在家庭、朋友等私人圈层中,分享各自在那三年里的恐惧、失落、坚韧与温暖,这些微观叙事,如同拼图一般,共同构成了对那段历史更为立体和人性化的描述,弥补了单一宏大叙事的不足。
在2023年,描述疫情,很大程度上是在描述这种记忆的沉淀过程,以及社会心理创伤的缓慢愈合,人们试图理解过去三年对经济发展、教育模式、社交行为、价值观念造成的深远影响,并寻找面向未来的新坐标。
全球化的“疤痕”与韧性的生长
从全球视角看,2023年的疫情描述也必须包括它给世界留下的“疤痕”,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平衡、教育鸿沟的加剧,都是疫情留下的长期挑战,国际旅行虽然基本恢复,但某些壁垒和隔阂感或许会长久存在。
同样显著的是人类社会展现出的惊人韧性,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数字化工具被广泛应用并固化下来,改变了工作与学习形态,公共卫生体系经历了压力测试,各国都在总结经验教训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危机,人们对科学、对共同体合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这种在创伤后生长出的韧性,是2023年疫情描述中不可或缺的、充满希望的一笔。
2023年,关于疫情的描述,不再是日复一日的病例曲线和政策更新,而是变成了一幅更为沉静、也更为复杂的图景,它描绘的是“后疫情时代”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概念,一步步落地为具体的社会现实与个体生活,我们不再集体凝视风暴的中心,而是各自收拾好经历风暴后的行囊,走在被风雨重塑过的道路上,疫情作为一场全球性的大流行或许已告一段落,但它作为一代人的深刻集体记忆和持续的社会催化剂,其影响远未结束,对2023年疫情的描述,最终是对一个过渡时期的记录——我们如何学会与一段历史共处,并带着它的教训与启示,走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