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岁末与2023年年初之交,中国疫情防控策略迎来一次标志性的重大调整,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传染病调整为“乙类乙管”,这并非简单的分类变化,而是一个承载着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它标志着中国抗疫工作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是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必然选择,也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健康保障的关键一步。
理解“乙类”之变:法律框架下的科学决策
要深刻理解这一调整,首先需明晰我国的传染病管理法律框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实施差异化管理,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需采取最严格的强制管控措施,乙类传染病(如SARS、艾滋病、炭疽等)则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但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新冠肺炎自2020年初被纳入乙类传染病,但出于其突发性、高传染性和未知性,采取了“乙类甲管”的非常措施,这在疫情初期为阻断病毒传播、降低感染峰值、研发疫苗药物、保护脆弱群体赢得了宝贵的窗口期。
近三年来,随着对病毒认识的深化、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的显著减弱(尽管传播力增强)、全民疫苗接种率的大幅提升(特别是老年人接种覆盖面的扩大)以及医疗救治能力的持续加强,病毒的威胁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继续维持最高级别的“甲管”措施,其边际效益递减,而社会成本与经济代价日益高昂,将新冠回归“乙类乙管”的法律定位,是基于对病毒特性、疫情形势、防控能力和公共利益进行综合研判后作出的科学决策,是遵循传染病流行规律、回归常态管理的体现。
战略转型的核心:从“防感染”到“保健康、防重症”
“乙类乙管”绝非“放任不管”,而是防控工作重心与策略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将有限的资源更加精准地投入到最关键环节,即从过去以“阻断传播”为中心的全面社会面防控,转向以“医疗救治”为中心,着力“保健康、防重症”。
这一转变具体体现在:
- 管理对象聚焦化: 不再对感染者实施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而是将工作重心转向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识别、管理和救治。
- 措施手段精准化: 核酸检测范围大幅缩小,侧重于医疗机构就诊者、脆弱人群聚集场所等;不再进行全员核酸筛查,疫情监测从发现个案转向监测病毒变异、医疗资源使用率、重症和死亡情况等宏观指标。
- 社会活力有序恢复: 取消入境全员核酸和集中隔离,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面复苏、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创造了必要条件。
- 医疗资源强保障: 要求各地扩容医疗资源,增加重症床位储备,确保药品和检测试剂的公平可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分级分类收治患者,全力兜住医疗救治的底线。
深远影响与时代启示
中国将新冠肺炎调整为“乙类乙管”,其影响超越了公共卫生领域本身,具有多层面的深远意义。
- 对经济社会而言: 这是提振市场信心、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的强烈信号,生产、消费、投资、物流等环节的障碍被系统性清除,为2023年及以后的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 对公众生活而言: 意味着日常生活秩序将逐步、全面地恢复正常,旅行、聚会、文化娱乐等活动限制解除,人们久违的“烟火气”与流动性得以回归,社会心理预期得到显著改善。
- 对全球治理而言: 中国的开放姿态为全球经贸、科技、人文交流的恢复提供了重要助力,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有利于后疫情时代全球的互联互通与合作共赢。
- 对公共卫生体系而言: 这是一次宝贵的压力测试和实战演练,它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基层医疗的短板,也推动了分级诊疗、医防协同、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加速建设与改革,为应对未来可能的公共卫生危机积累了宝贵经验。
启示在于: 疫情防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动态调整,任何政策都需权衡利弊,与时俱进,近三年的“乙类甲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要之举,有效保护了人民生命健康;适时调整为“乙类乙管”,则是基于新形势新任务的精准之策,旨在实现保护生命与保障发展的最优平衡,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治理体系在应对重大危机时所秉持的灵活性、务实性与人民性。
从“乙类甲管”到“乙类乙管”,一词之差,背后是中国抗疫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宣告了一个以极端社会管控为特征的抗疫阶段的结束,开启了一个在科学指引下、更加倚重医疗系统韧性、个人健康责任与社会协同共治的新阶段,挑战依然存在,如病毒变异的监测、医疗资源的持续优化、脆弱群体的持续保护等,都需要我们保持警惕,不懈努力,但这一战略转型无疑为中国乃至世界走出疫情阴影、迈向更加充满活力的未来,铺就了一条更加坚实、更具可持续性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