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许多人都在追问:“疫情什么时候结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复杂的时空维度,如果从官方政策和全球态势来看,2022年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束日”,而是呈现出一场渐进式的转变——从紧急应对到常态管理,从全球恐慌到区域性适应,这场大流行并非以一声钟响宣告终结,而是像退潮般缓缓淡出公众视野。

全球疫情态势的转折点
2022年初,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肆虐让世界再度陷入紧张,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1月全球单周新增病例超过2100万例,创下疫情以来最高纪录,与之前的毒株不同,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与相对较低的致死率,成为疫情演变的转折点,到3月,全球多国开始调整防控策略:英国于2月宣布“与病毒共存”计划,新加坡逐步取消户外口罩令,美国疾控中心放宽口罩指南,这些政策转变并非基于病毒的消失,而是基于疫苗接种的普及和群体免疫的形成——截至2022年中,全球已接种超过120亿剂疫苗。
中国在2022年的疫情防控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上半年,上海等城市的防控措施严格,动态清零政策有效遏制了病毒传播,但到下半年,随着病毒毒力减弱和防控经验积累,12月7日“新十条”优化措施的发布标志着重大转变: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允许轻症患者居家隔离,这个时间点被许多人视为中国疫情管控时代的“分水岭”,尽管它并非疫情的“结束”,而是防控模式的根本性调整。
疫情“结束”的多维解读
从医学角度看,疫情的“结束”需要满足特定条件:病毒变异趋于稳定、有效药物普及、医疗系统应对自如,2022年,抗病毒药物Paxlovid和莫诺拉韦的广泛应用,使得新冠肺炎逐渐从“致命威胁”转为“可治疾病”,病毒仍在变异,至今未有官方宣布的大流行正式终结日期——世卫组织直到2023年5月才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社会心理层面,2022年下半年开始,人们对待疫情的态度发生明显转变,公共场所的扫码、测温逐渐取消,旅行限制放宽,社会活动恢复正常,这种“心理结束”比医学上的终结来得更早,当人们不再每日关注疫情数据,不再因病例波动而焦虑时,疫情在主观上已经“结束”。
经济领域的复苏步伐不一,2022年第二季度开始,全球供应链逐步恢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达3.4%,高于2021年的6.1%但回归正轨,中国在2022年底优化防控措施后,消费市场快速回暖,2023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
为何没有明确的结束日?
大流行的终结不同于一场战争或比赛,没有统一的发令枪,不同国家、地区因疫苗接种率、医疗资源、人口结构等因素,经历着不同的疫情进程,瑞典早在2022年2月取消所有限制措施,而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维持较长时间管控,这种异步性使得全球难以划定统一的结束时间。
更重要的是,新冠病毒并未消失,而是成为人类传染病谱系中的新成员,与流感病毒类似,将持续存在并季节性流行,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曾指出:“新冠将与人类长期共存,疫情的结束指的是不再构成社会秩序的严重干扰。”
从终结到重生:疫情后的思考
2022年疫情管控的逐步退出,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回归正常生活的喜悦,还有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深度反思,三年来,全球研发疫苗的速度创下历史纪录,mRNA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成为常态;公众卫生意识显著提升,这些变化远比疫情的“结束日期”更为持久和深刻。
当我们回顾2022年,或许会意识到,追问“疫情何时结束”本身就是一个过于简化的问题,疫情的消退是一个过程而非事件,是人类社会与病毒相互适应、不断调整的动态平衡,正如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所说:“传染病模式的变化,往往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阶段。”
2022年没有为疫情画上句号,但它开启了一个后疫情时代——一个需要学会与病毒共处,在不确定性中前行的新时代,这个转变的过程,或许正是人类文明面对挑战时,展现韧性与智慧的又一明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