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病毒(SARS-CoV-2)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人们对病毒的传播途径日益关注,除了飞沫和接触传播外,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是“新冠病毒阳性的食物”,一些新闻报道称,在进口冷冻食品或包装上检测到了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性的担忧,新冠病毒阳性的食物是否真的构成健康威胁?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应对?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从病毒特性、传播风险到实际预防措施,提供全面而客观的分析。
什么是“新冠病毒阳性的食物”?
“新冠病毒阳性的食物”通常指在食品表面或内部检测到新冠病毒核酸的情况,这主要发生在冷链食品(如冷冻肉类、海鲜)或其包装上,原因是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存活时间较长,2020年以来,中国多地报告了进口冷冻食品外包装阳性事件,引发了局部防控关注。
需要强调的是,检测到核酸阳性并不等同于病毒具有活性和传染性,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来自死病毒或病毒片段,因此阳性结果不一定代表存在感染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疾控中心多次指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通过食物传播,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而非消化道途径。
病毒在食物上的存活能力与传播可能性
新冠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其存活受温度、湿度和表面材质影响,研究表明,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病毒可能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在冷冻食品(-20°C)表面,病毒可能存活数周;但在常温下,存活时间大幅缩短,即使病毒存活,通过食物感染的可能性极低。
新冠病毒主要攻击呼吸道细胞,而非消化道,人体胃酸(pH值低至1.5-3.5)能迅速灭活病毒,使其难以通过肠道感染,感染需要足够数量的活病毒进入呼吸道,而食物处理过程中的烹饪、清洗等步骤能有效降低病毒载量,WHO指出,烹饪温度达到70°C以上即可灭活病毒,食用煮熟的食物风险极低。
但需注意,如果食物被污染后,人们触摸污染表面再接触口鼻,可能造成间接传播,这正是冷链食品包装引发关注的原因——工人在处理或运输过程中可能通过接触传播病毒。
真实案例与科学研究
全球多个机构对食物相关传播风险进行了研究,中国疾控中心在2020年对青岛一次疫情调查发现,冷冻鳕鱼外包装阳性与局部病例相关,但传播链显示是工人接触包装所致,而非食用鱼类本身,类似地,新西兰一项研究模拟了病毒在冷冻三文鱼上的存活,发现病毒可存活21天,但传染性随时间的推移显著下降。
这些案例表明,食物本身不是病毒传播的主要载体,但食品加工和流通环节可能成为防控漏洞,重点应放在加强冷链管理和人员防护上,而非过度恐慌食物安全性。
公众如何科学应对与预防?
面对“新冠病毒阳性的食物”,公众无需过度担忧,但应采取科学预防措施:
-
注重食品处理卫生:购买食品后,及时清洗外包装;处理生食时使用单独刀具和砧板,避免交叉污染,水果和蔬菜可用流水冲洗,必要时用食品级消毒剂浸泡。
-
彻底煮熟食物:新冠病毒对热敏感,烹饪温度超过70°C可有效灭活病毒,避免生食或半生不熟的动物产品,如生肉、生海鲜。
-
加强个人防护:在处理食品前后,用肥皂和流水洗手至少20秒;在超市或市场购物时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
理性看待进口食品:各国已加强进口食品检测和消毒,风险可控,消费者可优先选择本地产品,但不必完全回避进口食品。
-
关注权威信息:避免轻信谣言,参考WHO、国家卫健委等官方发布指南,科学认知是消除恐慌的关键。
社会与政策层面的应对
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行动,中国实施了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要求核酸检测和消毒;欧盟推出了食品行业安全指南,强调员工健康监测,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食品链传播风险,需加强全球合作,完善冷链标准,并推动公众教育。
“新冠病毒阳性的食物”更多是一个公共卫生管理问题,而非食品安全危机,科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极低,我们应聚焦于个人卫生和科学烹饪,在疫情常态化下,理性与预防并举,才能守护健康,让我们以科学为盾,拒绝恐慌,共同战胜疫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希望读者能全面理解这一话题,并采取合理行动,病毒虽狡猾,但人类的智慧和团结终将赢得这场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