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深秋,当西北大地被金黄的落叶覆盖时,甘肃天水这座拥有八千年文明史的古城,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被迫按下暂停键,10月21日凌晨,天水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对主城区实行封闭式管理,顷刻间,昔日伏羲庙前熙攘的人流、渭河两岸喧嚣的车流尽数消散,唯余空荡街道上回响的防疫广播声。

疫情突袭:古城遭遇防控大考
天水作为陇东南交通枢纽,本轮疫情传播链与西北旅游线路高度重合,截至11月5日,天水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38例,成为甘肃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毒代际传播速度惊人,某确诊患者仅15秒非直接接触即造成感染,面对德尔塔毒株的强传染性,当地政府当机立断启动封城预案:全市公交停运、社区封闭管理、中小学转为线上教学,连闻名遐迩的麦积山石窟也首次因疫情对游客关闭。
封城首日,考验接踵而至,拥有300万常住人口的天水瞬间面临物资配送的终极挑战,家住秦州区的退休教师张明远清晰记得,自家冰箱存货仅能维持三天,而更严峻的是医疗资源挤兑风险,全市三级医院全部转为黄码医院,普通患者就医通道面临重塑。
破局之道:智慧防控与人文关怀
在危急关头,天水创新推出“网格化保供体系”,全市划分986个防疫网格,组建由1.2万名党员干部组成的突击队,这些“大白”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街巷,成为连接千家万户的生命线,更令人惊叹的是,当地仅用48小时就建成核酸检测气膜实验室,将日检测能力从3万管提升至10万管,这背后是数百名工人昼夜不停的奋战。
针对特殊群体需求,社区干部手持清单逐户排查:孕产妇32人、血透患者17人、独居老人283人……每个数字背后都是精准的守护,当秦安县确诊孕妇需要紧急剖宫产时,负压救护车转运与专门手术室的同步准备,最终换来母婴平安的圆满结局,这种生命至上的理念,在寒冬中温暖着整座城市。
微观叙事:封城中的百态人生
在静默的城市表象下,无数动人的故事正在发生,90后面点师王海龙关闭自家餐馆后,每天免费制作500份臊子面送给防疫人员;出租车司机组成“爱心车队”,24小时待命转运医疗物资;伏羲庙广场的核酸检测点,居民在寒风中自觉保持两米距离,队伍秩序井然得像经过精密计算。
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云端课堂的温情,天水一中的地理老师王倩,在直播课间特意播放渭河畔的秋景视频:“同学们,我们的城市只是暂时睡着了。”这句话让屏幕前无数学生和家长潸然泪下,这种精神上的相互支撑,成为穿越封控区隔的情感纽带。
经济脉动:非常时期的生存智慧
封城第十天,天水国家级农业园的果农面临两难抉择:20万吨花牛苹果正值采收期,但外运通道全部中断,当地政府紧急开通“绿色通道”,通过农产品溯源系统实现无接触中转,满载苹果的冷链车在警车护送下驶向高速路口,这一幕被网友称为“最动人的逆行”。
传统手工业者开启自救转型,甘谷县的麻鞋艺人通过直播带货,让非遗产品突破地理限制;雕漆工匠开设线上博物馆,让千年技艺在云端焕发生机,这些创新尝试不仅缓解了经济压力,更探索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新可能。
黎明将至:解封背后的思考
经过17天全域静默管理,11月7日天水迎来首批封控区解封,当警戒线撤除时,居民们没有欢呼雀跃,而是向防疫人员深深鞠躬,这种克制的喜悦,折射出这座古城特有的文明底蕴。
本次疫情暴露出西北地区公共卫生体系的诸多短板:每千人医疗床位仅4.2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层疾控人员缺口达30%,但危机也催生变革,天水正在规划建设陇东南公共卫生应急中心,计划投资5.6亿元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站在伏羲庙前眺望,渭河水依旧奔流不息,这次封城经历如同在古城肌理上刻下特殊年轮,它记录着猝不及防的困境,更见证着危难时刻迸发的人性光辉,当麦积山石窟重新迎客时,那些口罩后的笑容似乎更加珍贵——因为这座古城用行动证明,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人类守望相助的文明之火永不熄灭。
(全文统计:约135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