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首个新冠肺炎病例确诊已过去数年,那句“疫情啥时候能结束”的追问,依然萦绕在无数人的心头,我们渴望一个明确的日期,一个宣告胜利的仪式,仿佛这样就能抹去所有的不确定与疲惫,疫情的终局,很可能并非像关灯一样瞬间切换明暗,而更像一场漫长的退潮——海浪一次次拍打岸边,但大势已去,海水终将缓缓回归深海,留下我们需要耐心面对的全新滩涂。

“结束”的定义之争:从紧急状态到常态管理的模糊边界
我们必须厘清“结束”的含义,是世卫组织宣布“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终止?是新冠病毒被彻底消灭,像天花一样从自然界根除?还是它退化为一种与人类长期共存的普通呼吸道疾病,如流感?目前看来,第一种情况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但后两种,尤其是彻底根除,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新冠病毒展现出的强大变异能力和广泛的宿主范围,决定了其将与人类社会长期共存,疫情的“结束”,更准确的描述是从“全球大流行”的紧急状态,过渡到“地方性流行”的常态管理阶段,这个转折点没有全球统一的发令枪,各国将依据疫苗接种率、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背景、医疗资源承受能力以及社会政治经济考量,在不同时间点自行宣布进入新阶段,我们迎来的或许不是一个“后疫情时代”,而是一个“与病毒共存的新常态时代”。
影响终局的关键变量:病毒、疫苗与人类行为的三角博弈
疫情何时能稳定在可控水平,取决于病毒、疫苗(及药物)和人类行为三者间复杂的动态博弈。
- 病毒的“不确定性”: 奥密克戎及其亚变种展示了病毒通过变异增强传播力并部分逃逸免疫的潜力,未来是否会出现致病性更强或完全逃逸现有免疫的变异株,是最大的未知数,病毒的进化没有剧本,这为预测终点增添了根本性的困难。
- 人类防御的“韧性”: 我们的武器库正在不断充实,疫苗,特别是能提供更广泛保护力的新一代疫苗(如广谱冠状病毒疫苗、黏膜免疫疫苗),以及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是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减轻医疗系统压力的关键,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公平获得疫苗和药物的程度,直接影响全球疫情的整体控制,免疫屏障的稳固性,取决于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水平的广度与持久性。
- 社会行为的“适应性”: 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样至关重要,是否建立了更灵敏的疾病监测系统?公众是否养成了在呼吸道疾病高发期自觉佩戴口罩、保持手卫生的习惯?医疗系统是否进行了扩容和流程优化以应对可能的冲击?这些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常态化和精细化,将成为我们与病毒长期共处的社会基础。
终局之后:疫情“结束”只是下一个篇章的开始
即使官方宣布“疫情结束”,其深远影响也绝不会瞬间消失。
- 健康的长尾效应: “长新冠”(新冠长期后遗症)对部分康复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的影响,将是医疗卫生系统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
- 经济的疤痕与重构: 全球供应链的重组、远程办公的普及、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业与服务业的重塑,这些疫情催生或加速的变化,将持续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和我们的生活方式。
- 心理的修复与重建: 疫情带来的集体创伤、社交疏离造成的心理问题、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焦虑,需要个人和社会进行漫长的心理调适与修复。
- 全球合作的反思: 疫情暴露了全球治理体系的脆弱性与国家间合作的裂痕,如何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为应对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准备,是国际社会必须完成的功课。
与其执着于一个具体的“结束日”,我们或许更应关注如何稳健地走向“常态化管理”,这一天不会凭空到来,它依赖于科学家不懈的科研攻关,依赖于各国政府基于科学的精准施策,更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积极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健康心态,疫情的退潮已然开始,但海浪仍会不时涌上沙滩,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在变化中构建新的稳定与繁荣,或许是我们从这场全球大流行中学到的最重要一课,疫情的终点,不是回到2019年,而是带着教训、智慧与韧性,共同走向一个更具韧性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