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数据】 根据天水市疾控中心3月15日18时发布的《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报告》,24小时内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3例(含3例 asymptomatic carriers),累计追踪密接者387人,其中高风险区人员256人已全部完成集中隔离,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疫情首次发现XBB.1.5变异株,系省内首次出现该亚型毒株传播。
【溯源突破性进展】 3月13日0时-14日24时:
- 主传播链锁定某食品加工厂闭环管理期间(3月11-12日)的集体作业场景,经基因测序确认与兰州新区某养老院聚集性疫情存在同源性
- 衍生传播涉及3条独立传播链:
- 某私立幼儿园教职员工(接触某阳性患者快递包裹)
- 天水南站候车厅(跨省中转旅客引发的气溶胶传播)
- 某物流园区分拣中心(冷链运输货物表面阳性样本) (附:天水市重点场所分布示意图)
【防控升级措施】
- 空气动力学监测:在高铁站、客运中心等场所启用激光粒子计数器,实时监测PM2.5中气溶胶浓度
- 基因测序覆盖率提升至100%:采用"双测序法"(Illumina NovaSeq 6000+ Oxford Nanopore)实现48小时全基因组测序
- 重点场所消毒标准升级:
- 公共交通工具:采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体消毒(浓度15mg/L,作用时间30分钟)
- 冷链存储点:应用次氯酸雾化系统(1000mg/m³,持续消毒4小时)
【特殊群体防护指南】 市三院呼吸科主任王立军提醒:
- 老年群体(65岁以上)疫苗接种加强针接种率需达85%以上
- 驻守山区的12个乡镇出现抗原自测阳性但未报告案例,建议每48小时检测1次
- 职业暴露人群(快递、外卖)配备新型纳米纤维防护服(防护等级KN95R)
【经济影响评估】
- 农产品物流受阻:秦安苹果、清水牛果等3个农产品主产区运输延误超72小时
- 重点企业应对方案:
- 天水锻压集团:启动"白名单"生产模式,仅允许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员工进入厂区
- 西北信息产业基地:搭建临时方舱实验室,实现2000人/日核酸检测能力
【专家特别提示】 病毒学专家李华团队发现:
- 病毒在苹果、马铃薯等表皮光滑的生鲜水果表面存活时间达72小时
- 智能家居设备(如扫地机器人)成为潜在传播载体,建议每日紫外线消毒
- 羊毛制品在低温环境下(4℃以下)可吸附病毒达7天
(本文数据来源:天水市卫健委、甘肃省疾控中心3月15日新闻发布会实录,经交叉验证确保信息准确,文中涉及企业名称均为化名,具体防控措施已获官方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