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什么时候开始放假的啊?”

这个问题,或许曾在你与亲友的闲聊中不经意地冒出,或许曾在你整理旧照片、翻看旧日历的某个瞬间闪过脑海,它不像一个严谨的历史考据,更像一句带着恍惚的呢喃,指向一段被压缩、被模糊,却又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的开端,那个“假期”,并非节日的欢庆,而是一场席卷全球的暴风雨前,那道划破宁静天空的闪电,一个时代猝不及防的顿号。
若要追溯那个具体的日期,它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法令,而是一系列连锁反应下的渐进过程,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记忆的锚点牢牢固定在2020年的春节前夕,那时,农历新年的喜庆氛围正浓,归家的行李已经打包,团圆的饭菜正在筹备,关于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开始从网络角落渗入主流视野,1月20日,钟南山院士首次明确宣布新冠病毒“人传人”,如同一记惊雷,炸响了原本的祥和,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武汉宣布“封城”,这一史无前例的举措,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意识到了事态的严峻性。
紧接着,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的通知,将原定的假期延长至2月2日,随后,各地根据疫情形势,纷纷宣布延迟复工、开学,对于全国数以亿计的学生和上班族而言,那个“开始放假”的时刻,并非一个愉悦的起点,而是伴随着焦虑、不确定与对远方牵挂的2020年1月下旬,它不是假期的开始,而是一场漫长“居家”生活的序幕。
这句询问背后的深意,远不止一个时间坐标,它问的,其实是“我们正常的生活,是从哪一刻起被按下了暂停键?” 那个“假期”,是我们最后一次在影院里毫无顾忌地共享爆米花,是最后一次在办公室里讨论下班后去哪聚餐,是最后一次在春运大潮中仅仅抱怨拥挤而非恐惧病毒,它是一个清晰的分水岭,将“从前”与“后来”割裂开来。
我们之所以会模糊那个具体日期,是因为记忆的机制擅长将巨大的创伤性事件进行打包处理,三年的抗疫生活,包含了太多的片段:初期的恐慌与物资短缺,中期的常态化核酸与健康码,后期的疫苗接种与策略调整……这些密集的经历,像不断覆盖的图层,让最初的那个起点变得有些朦胧,我们记得那段漫长的“假期”整体,却可能淡忘了它精准启动的秒针指向,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也是时间对集体创伤的一种温柔沉淀。
当我们再次问出“疫情什么时候开始放假的啊”,空气中已经少了许多当时的沉重,我们或许会相视一笑,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唏嘘与感慨,那个“假期”早已结束,生活重新步入了熙熙攘攘的轨道,但它留下的印记却无处不在:勤洗手、戴口罩的习惯,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度敏感,以及更深层次上,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认知,对亲情陪伴与自由出行的珍视。
那个“假期”开始于2020年寒冬,结束于我们每一次勇敢的回归与重建之中,它不是一个需要被精确铭记的历史考点,而是一代人共同经历的情感地标,每当我们问起,其实是在确认,我们曾共同穿越了那片风暴,我们终于走到了今天,能够以相对平静的口吻,去回望那段不平凡的“假期”岁月,它提醒我们,常态的珍贵,以及人类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秩序、在困境中守望相助的永恒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