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的春夏之交,广东湛江这座以碧海蓝天闻名的滨海城市,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作为粤西地区的重要门户,湛江不仅承载着海洋经济的繁荣梦想,更在疫情中展现了岭南人特有的坚韧与团结,从雷州半岛的渔村到市区的繁华街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而这座城市的回应,却如同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时代的印记。
疫情初现时,湛江的街头巷尾还弥漫着海鲜市场的咸香和早茶的烟火气,但很快,病毒的阴影笼罩了这片土地,4月初,湛江吴川市报告首例本土确诊病例,随后疫情迅速蔓延至赤坎、霞山等核心城区,据统计,截至5月中旬,湛江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百例,多个区域被划定为中高风险区,这座常以“海鲜之都”和“南国港湾”自豪的城市,瞬间切换至抗疫模式,商场关门、公交停运、学校转为线上教学——往日喧嚣的观海长廊变得寂静,只有海浪声依旧拍打着岸边的礁石。
湛江的应对之策,却彰显了现代城市治理的智慧与效率,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借鉴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经验,结合湛江本土特色,构建了“精准防控+全民参与”的体系,在48小时内,全市设立了超过200个核酸检测点,从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到偏远乡镇的卫生所,医护人员披星戴月,完成了多轮全员筛查,值得一提的是,湛江利用其海洋资源优势,创新性地调动渔船和港口物流,确保物资供应不断链,一位在霞山区参与防控的社区干部感叹:“我们湛江人靠海吃饭,风浪见多了,这次疫情就像一场台风,只要我们抱成团,就一定能扛过去。”
在这场战役中,最动人的是普通湛江人的身影,在赤坎区的老街上,一位经营糖水店多年的阿姨主动关停店铺,转为志愿者,每天为隔离居民送去清补凉和绿豆汤;在雷州市的渔村,渔民们自发组织船队,协助运输医疗物资;更有无数教师、学生和退休老人,用当地方言录制防疫宣传音频,通过“大喇叭”传遍街头巷尾,这些琐碎而温暖的细节,编织成湛江抗疫的底色——它不是冰冷的数字和规则,而是邻里间的嘘寒问暖、是海鲜摊主为医护人员预留的鲜鱼、是孩子们在核酸检测后稚嫩的道谢声。
湛江的疫情也折射出中国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与挑战,作为粤西地区的医疗中心,湛江拥有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优质资源,但在疫情高压下,农村地区的薄弱环节依然凸显,在徐闻县的一些村庄,初期缺乏足够的检测设备,靠的是医护人员徒步上门采样,这些问题催生了更深层的反思:如何加强城乡一体的防疫网络?湛江在后续的防控中,快速搭建了“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并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疫情动态监控,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本地应急能力,也为全国类似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疫情下的经济与生活,同样考验着湛江的韧性,作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湛江的罗非鱼和对虾产业一度因物流受阻面临滞销,但当地企业迅速转型,通过电商直播和社区团购,将“海鲜直达”推广至全国,湛江的旅游业虽受冲击,却催生了“云游湛江”等创新项目,通过线上展示湖光岩、东海岛的风景,维系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向往,一位在霞山海鲜市场经营了二十年的老板说:“生意少了,但人心没散,等疫情过去,我们的虾还是会跳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湛江的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街道重现车水马龙,早茶店又飘出虾饺的香气,但这段经历留下的,远不止是防疫数据的变化,它让湛江人更珍惜面对面的笑容,更懂得“背靠大海,心向阳光”的乐观精神,从疫情初期的慌乱到后来的有序,湛江用行动证明: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在于它从未经历风雨,而在于它在风雨中依然能扬帆起航。
回望这段日子,湛江正如其名中的“湛”字——清澈而深邃,它既以冷静的决策抵御病毒,又以温暖的胸怀守护人民,这片红土地上的故事,终将汇入中国抗疫的长卷,成为时代记忆中的一页,而湛江的明天,必将在疫情洗礼后,如南海的朝阳般,更加璀璨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