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河流奔涌向前,但总有一些特殊的节点,会在记忆的河床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对于亲身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的我们而言,“寒假”这个原本充满欢乐与松弛感的词汇,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复杂色彩,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基于校历的固定假期,而是演变成了一场在宏大叙事与个体期盼之间摇摆的、何时”与“如何”的集体追问。

“等待戈多”式的悬念:寒假日期的不确定性
在疫情前的岁月里,寒假的到来如同四季更替般自然,学生们大抵在元旦前后就能从校历上精准地圈出放假与开学的日期,随之而来的是早已规划好的旅行、补习或走亲访友,疫情将这一切彻底打乱,病毒的诡谲多变、防控政策的动态调整,使得每一个学期的尾声都充满了悬念。
“疫情期间什么时候放寒假?”这个问题背后,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需要审慎权衡:既要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确保“停课不停学”的质量,又要充分考虑师生健康,避免大规模人员流动可能带来的传播风险,我们见证了各种情况:有的地方因疫情形势平稳,得以按原计划放假;有的地区因突发本土病例,寒假被提前,以迅速切断传播链;更有甚者,学期在线上教学中悄然结束,寒假与学期的界限变得模糊,所谓的“放假”不过是从“在家上网课”切换到“在家自主安排时间”,这种不确定性,成了疫情期间每一个冬季的常态,它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也磨砺着每一个学生和家长的耐心。
“云端”与“方寸”之间:寒假形态的嬗变
即便日期确定了,寒假的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嬗变,传统的、以空间移动和社交聚集为特征的寒假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非必要不离沪”、“鼓励就地过年”等倡议,让“行万里路”的憧憬让位于“宅家方寸间”的现实。
这催生了独特的“云端寒假”和“微观世界”的探索,线上冬令营、网络兴趣小组、虚拟博物馆游览成为了新的选择,家的空间被赋予了多重功能,它既是生活场所,也是学习空间、游戏天地和健身房,孩子们在几十平米的天地里,发掘着与家人深度互动的乐趣,也体验着与屏幕那端同学、老师保持连接的奇妙,这种被迫的“向内转”,虽然带来了些许禁锢感,却也意外地促成了对家庭关系、个人兴趣的重新审视和深度培养,寒假的意义,从对外部世界的探索,部分地转向了对内心世界的构建和对身边微小幸福的感知。
在不确定中锚定生活:个体的适应与成长
面对不断变化的寒假安排,中国家庭展现了惊人的韧性和适应力,计划变得具有高度的弹性,家长们学会了准备多套方案,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调整,学生们也逐渐明白,比起对固定假期的执着,更重要的是保持学习的状态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段特殊经历,无形中也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它让孩子们亲身体会到,个人生活与宏大社会事件紧密相连,学会理解、配合与牺牲同样是一种责任,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校园的铃声、同学的欢笑、操场上的奔跑——这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事物,在失去其确定性后,才愈发显得珍贵,这种认知,或许比任何一个按部就班的寒假都来得更为深刻。
回望疫情期间关于寒假的那些纠结与等待,它已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的问题,而是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记录了我们在巨大公共危机面前的困惑、调整、坚守与智慧,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寒假似乎又回归了它传统的节奏,但那段在不确定性中努力寻找并创造确定性的特殊记忆,将长久地提醒我们:生活的常态并非理所当然,而人类情感的连接、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是我们可以紧紧握住、不会“放假”的永恒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