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这座承载着八千年伏羲文化的古城,在2022年春季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当奥密克戎毒株的阴影笼罩在麦积山石窟之上,当核酸检测的长队出现在渭水河畔,这座西北咽喉之地以秦州大地的坚韧,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抗疫史诗。

疫情突袭:陇上江南的非常时刻
2022年3月,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突破天水防线,这座通常以“羲皇故里”闻名于世的文化名城,骤然成为疫情防控的焦点战场,首例病例确诊当日,全市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麦积区、秦州区多个街道被划定为封控区,往日熙攘的龙城广场顿时寂静,伏羲庙前再无往来的游客,只有消毒车在青石路上往复穿行。
疫情数据每日更新,社会关切与日俱增,不同于大城市的资源密集,作为西北地区的地级市,天水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基层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农村人口占比高,流动人员管理复杂,这些现实条件让天水的抗疫之路格外艰难,却也激发了这片土地特有的韧性。
同心战疫:渭水河畔的守护者
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天水各医疗机构超负荷运转,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发热门诊里,医护人员连续工作数十小时成为常态;社区工作者用双脚丈量每个小区,确保核酸检测不漏一人;志愿者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街巷为隔离居民配送生活物资,这些平凡身影筑起的防线,成为黑暗中最温暖的光。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农村地区的防控创新,甘谷县采用“大喇叭+网格员”的方式,用当地方言宣传防疫知识;武山县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在村口设立党员责任岗;清水县利用电商平台,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这些因地制宜的举措,展现了基层智慧的无穷力量。
文化韧性:伏羲精神与现代抗疫的共鸣
天水抗疫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精神动力,伏羲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抗疫宣传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麦积山石窟展现的千年坚守,成为隔离时期的精神象征;当地书画家创作抗疫主题作品,用艺术抚慰人心。
这种文化自信在物资保障中同样得到体现,当外地援助的面粉运抵天水,心灵手巧的主妇们做出各式花馍;当物流受阻,当地非遗传承人开设线上课程,让居家隔离的市民学习剪纸、泥塑,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严峻的抗疫生活焕发出文化的光彩。
疫后重生:从应急到常态的智慧转型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天水的复苏之路独具特色,当地政府没有简单照搬其他城市的经验,而是结合“文旅强市”战略,开创性地推出“云游天水”项目,通过直播带领全国游客云端游览伏羲庙、南郭寺,同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将疫情期间开发的社区管理平台升级为常态化便民服务系统。
更可贵的是,这次疫情让天水人重新认识了本土的价值,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家乡的农产品电商,原本外出务工的农民选择留乡创业,利用疫情期间建立的物流网络销售花牛苹果、甘谷辣椒等特产,这种内生动力的觉醒,或许是天水在疫情中获得的最宝贵财富。
天水疫情是一场大考,更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西北城市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脆弱,也映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当麦积山的晨光再次洒向大地,当渭河水继续奔流不息,这座古城用它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困难都压不垮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反而会让他们的生命之力更加蓬勃旺盛,天水抗疫的故事,必将与八千年文明史一起,汇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