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淡出”的政策语境
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后,我国疫情防控重心从“动态清零”转向“保健康、防重症”,随之而来的是疫情信息发布机制的系统性调整:
-
法定传染病管理降级
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疫情信息发布主体由疾控部门转为医疗机构个案报告,每日强制通报机制自然解除。 -
数据采集方式变革
中国疾控中心转而通过多渠道症候群监测、病毒变异监测等体系追踪疫情,取代全员核酸检测的“灯塔数据”消失后,地方政府难以获得实时精准的感染数据。 -
地方政府权责重构
石家庄卫健委工作人员曾向媒体透露:“无症状和轻症不再统计,重点监测重症率和医疗资源承压情况”,这直接导致发布会基础数据的缺失。
石家庄的实践困境与创新尝试
作为首个探索常态化核酸退出的省会城市,石家庄在转型期面临特殊挑战:
-
数据断层的现实制约
2022年11月取消全员核酸后,实际感染数据呈指数级增长却无法精确量化,某区疾控负责人坦言:“当时预估感染超60%,但精确统计需要投入原先3倍的流调力量”。 -
资源分配的优先排序
疫情高峰期间,石家庄将行政资源向重症救治倾斜,全市二级以上医院转化床位1.2万张,医务人员投入增加40%,信息发布人力被重新配置到临床一线。 -
沟通渠道的多元化替代
当地创新使用“三网合一”发布体系:通过市政府数据平台实时更新发热门诊候诊人数,通过社区网格群发布用药指南,通过公交地铁电子屏公示床位使用率,这种“去中心化”传播效率远超传统发布会。
比较视野下的城市选择
对比其他城市做法,石家庄的选择更具典型意义:
- 北京模式:保持发布会但缩减频次,重点转向专家解读临床特征
- 上海模式:开发“疫情雷达”小程序,用绿色/黄色/红色区域显示风险
- 重庆模式:建立“街镇风险等级地图”,动态调整医疗资源投放
石家庄的“静默发布”看似退步,实则是以服务效能为导向的务实选择,当其他城市仍在纠结感染数字时,石家庄已率先建立“重症预警-资源调度-社区响应”的闭环管理。
公众认知的调试过程
初期民众对发布会取消存在不适应:
- 某市民热线单日接到咨询电话暴涨5倍
- “石家庄疫情”搜索指数在2022年12月达到年度峰值
- 部分自媒体质疑“数据不透明可能掩盖疫情”
但随沟通策略调整:
- 每日在“石家庄发布”公众号公示发热门诊接诊量
- 社区家庭医生团队覆盖率达90%
- 药店紧缺药品库存实现动态公示
民意调研显示:2023年1月民众对疫情信息满意度反较2022年11月上升12个百分点。
后疫情时代的信息发布启示
石家庄实践带来三重启示:
-
精准传播取代规模传播
当疫情从公共危机转为健康管理议题,需要从“广而告之”转向“按需推送”,石家庄向老年群体定向发送防护指南的做法,打开率达73%。 -
数据可视化优于文字通报
当地开发的“医疗资源热力图”让居民直观查看附近医院候诊时间,这种实时数据比发布会滞后通报更具参考价值。 -
专业信任构建新型权威
组织呼吸科专家通过短视频解答用药疑问,单条视频播放量超500万,证明专业权威比行政权威更能获得公众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