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疫情的阴霾悄然笼罩微山湖畔的这座小城,鱼台县的每一条街道、每一片水泊都见证着一场无声却坚定的战役,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却有着扎根泥土的坚韧与邻里相守的暖意,共同编织成一段属于鱼台人民的独特抗疫记忆。
以水为韵:鱼台防疫的“柔”与“刚”
鱼台因水而兴,民众的性格中也带着水的特质——平时温润包容,遇事则凝聚如潮,疫情初现时,鱼台的反应迅速而有序,仿佛湖面忽起涟漪却不见慌乱,全域核酸筛查在24小时内全面铺开,采样点不仅设在社区广场、学校操场,更有机动小组划船入户,为湖区散居的渔民和年迈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一个都不能少”不仅是口号,更是鱼台防疫的底线思维。
这种“刚”性执行背后,是“柔”性管理的支撑,封控区内,生活物资配送采用“网格员+志愿者”接力模式,鲜活的鱼台龙虾、嫩绿的稻田蔬菜被分装成袋,经严格消杀后送至每家每户,社区干部们手持名单,对独居老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每日一问需,药品代购、紧急就医绿色通道始终畅通,这种精细化服务,让严苛的防疫措施透露出鱼台特有的质朴关怀。
稻花香里说坚守:平凡英雄的群像素描
在这场疫情中,最动人的是无数普通人的挺身而出,王鲁镇的种粮大户刘建军,开着自家的三轮车义务为周边村庄运输防疫物资;鱼城镇卫生院的“00后”护士张悦,连续工作36小时后累倒在采样台旁,稍作休息又申请重返岗位;退休教师周明华自发组建“心理疏导微信群”,用乡音俚语为隔离居民缓解焦虑……
更值得一提的是鱼台的“红马甲”力量,超过5000名志愿者投身抗疫一线,他们中有放寒假的大学生,有休假的企业职工,也有本就在家务农的村民,在核酸检测现场维持秩序,在卡口值守测量体温,在深夜时分打包物资……微山湖畔的寒风中,那抹志愿红成了最温暖的色调。
统筹之智:疫情防控与民生经济的平衡术
作为农业大县,鱼台在严格防疫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地里的庄稼和塘中的鱼虾,疫情防控指挥部专门设立“农业生产保障专班”,为农资运输车辆开辟绿色通道,组织无人机进行统一施肥打药,确保不误农时,针对特色龙虾产业,政府协调冷链物流,通过“线下收货+线上推广”的模式,将疫情对水产销售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种统筹智慧还体现在复工复产上,鱼台经济开发区推行“一企一策”帮扶机制,驻厂员协助企业落实闭环管理,确保防疫生产两不误,某机电公司负责人感慨:“本以为这次要停产很久,没想到在政府帮助下三天就恢复了生产,订单一笔都没耽误。”
文化根脉:孝贤故里的精神传承
作为“孝贤文化”发源地,鱼台在这次疫情中展现出特有的精神风貌,许多子女因疫情无法返乡照顾年迈父母,邻里间自发形成“互助代孝”网络,帮老人买菜买药、打扫卫生成为新风尚,棠邑大地上,千年传承的“孝”与“贤”在特殊时期焕发出新的内涵——对社会的尽责就是对天下父母的大孝,对邻里的关爱就是当代的贤德。
疫情终将散去,但鱼台这段抗疫岁月留下的精神财富却会长久沉淀,微山湖的水依旧静静流淌,稻田里的秧苗继续生长,而经历考验的鱼台人民,正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迎接明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县域样本,更是一个中国传统县城在危机面前展现出的组织韧性、人文关怀和文化力量,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用自己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心中的那片湖、那座城,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最执着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