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声音 文化娱乐新闻 十六口人的方舟,隔离时光里的烟火与守望

十六口人的方舟,隔离时光里的烟火与守望

2022年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天,我们一家十六口,像被命运之手骤然拢在一起的沙丁鱼,挤进了位于城东那套三居室的“诺亚方舟”里,起因是家族里一位成员成了次密接,根据当时的防疫政策,我们这个庞大的、枝蔓相连的家族,被要求全体居家隔离十四天。

消息传来,家族微信群里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炸开了锅,十六口人,上至85岁的奶奶,下至3岁的小侄女,四个小家庭,生活习惯、作息规律迥异,要在不到一百二十平米的空间里共同生活半个月,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担忧、焦虑、甚至一丝荒诞感,在空气中弥漫。

空间重构与秩序初建

隔离第一天,堪称一场“空间争夺战”,主卧让给了奶奶和需要安静环境的爷爷;我们这个小家庭带着孩子占了次卧;另一间更小的书房,打上地铺,成了堂哥一家三口的临时居所,而客厅,则成了最拥挤的“公共区”兼“男生宿舍”,沙发、地毯甚至瑜伽垫上都睡满了人,包括我那两位正值壮年的叔叔和堂弟。

起初,混乱是主旋律,清晨,卫生间门口总会排起长队;深夜,此起彼伏的鼾声、梦话声交织成奇特的“夜曲”;谁的东西占了公共区域,孩子的玩具散落一地……微小的摩擦像火星,随时可能点燃情绪的引线,直到大伯,这位曾经的车间主任,站了出来,他拿着纸笔,煞有介事地制定了一份《家庭隔离期间共同生活守则》,从卫生间使用时段、公共区域卫生轮值,到静音时间、集体活动安排,事无巨细,这份略带“官僚气”的守则,竟成了我们初期维持秩序的唯一准绳。

烟火日常与情感复燃

真正让这艘“方舟”稳定下来的,并非冷冰冰的条款,而是那最具烟火气的三餐。

平日里,大家各奔东西,难得聚齐吃顿饭,厨房成了最热闹、最温暖的“司令部”,擅长面食的婶婶负责和面、擀皮;妈妈是总厨,掌控着大勺的咸淡火候;爸爸和叔叔们则成了洗切配菜的“墩子工”;我们这些小辈,负责剥蒜、递盘子,或者照看满地乱跑的孩子,十六口人的饭菜,量是惊人的,每次炒菜都得用上最大的锅,当热腾腾的饭菜摆满那张特意拼起来的大桌子时,所有人都围坐过来,那种拥挤和喧嚣,竟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富足。

吃饭时,话匣子也打开了,我们聊起了许多几乎被遗忘的往事:爸爸和叔叔们小时候的糗事,奶奶年轻时如何操持一大家子,我们这一代表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趣闻……这些沉睡在记忆深处的碎片,在日复一日的围炉夜话中被重新擦亮,3岁的小侄女在人群里蹒跚学步,85岁的奶奶看着她,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笑意,那一刻,我们仿佛不是在承受隔离的禁锢,而是在进行一场迟来的、深度的情感团建。

困境中的微光与成长

隔离期间也并非总是和谐,网络信号不稳定时,需要线上办公的堂哥急得跳脚;孩子们因为抢玩具爆发“战争”;不同的教育理念也会在辅导作业时产生碰撞,但奇妙的是,当外部世界被一扇门暂时隔绝,内部的矛盾反而显得不那么尖锐了,大家学会了妥协,学会了更直接地表达需求,也学会了在对方的困境中伸出援手,堂弟主动把自己的流量热点分享给堂哥;为了不打扰他人视频会议,大家自觉戴上了耳机;谁情绪低落了,总会有人凑过去聊上几句。

十四天,在最初看来漫长如一个世纪,结束时却感觉弹指一挥,当社区工作人员送来解除隔离通知书时,我们甚至生出了一丝不舍,走出家门,重新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大家相视而笑,有一种共同经历过风雨的默契。

这段特殊的“一家十六口隔离”时光,像一次强制的家族熔炼,它让我们在物理空间极度压缩的困境中,重新审视了家族的意义,它不再是电话里遥远的问候,节日里短暂的相聚,而是具体到一餐一饭、一言一行、一次让步与一次搀扶的日常守望,我们这艘承载着十六个生命的“方舟”,没有在风浪中倾覆,反而在共同的漂流中,锻造出了更坚韧的联结,这段记忆,必将如同年轮最深处的那一圈,深刻在我们家族的共同血脉里,提醒着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幻,家,永远是我们可以共同面对一切的堡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hrrgy.com/wenhuayulexinwen‌/9592.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s://shrrgy.com/zb_users/theme/tpure/style/images/thumb.png

大兴感染者,一座城市的隐痛与重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