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知名专家张文宏医生再次就全球新冠疫情态势发表看法,其中对美国试图推行的“群体免疫”策略进行了深入剖析,他的言论并非简单的认同或否定,而是以科学家的严谨和临床医生的务实,为我们揭示了这条看似直接、实则布满荆棘的道路背后,复杂而残酷的现实逻辑,这不仅是对一种防疫策略的探讨,更是一次关于科学、社会与人性的深刻反思。
“群体免疫”作为一个流行病学概念,其核心在于当社区中足够比例的人口通过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后,病毒便难以找到易感宿主,传播链自然中断,从而形成一道保护屏障,间接庇护那些未免疫的个体,这曾是人类对抗诸多传染病的理想终点,张文宏医生明确指出,将这一经典理论直接套用于新冠病毒,尤其是奥密克戎及其变异株横行的当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迷思。
是病毒变异带来的目标移动难题。 张文宏曾多次强调,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远超预期,最初针对原始毒株建立的免疫力,对后续出现的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保护效力,尤其是在预防感染方面,出现显著下降,这就好比我们努力建造一座堤坝,却发现洪水不断改变河道,甚至水位持续上涨,试图通过自然感染达成对快速变异病毒的稳定群体免疫,其目标本身就可能是一个“移动的靶子”,美国在奥密克戎浪潮中经历的感染人数“海啸”,并未能有效阻止后续BA.2、BA.5等亚型引发的又一波疫情,便是活生生的例证,免疫力会随着时间衰减,病毒则会“进化”出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这使得依靠单一感染波次建立持久免疫屏障的设想变得异常脆弱。
是“自然免疫”代价过于高昂的伦理与现实困境。 依靠大规模自然感染来实现群体免疫,意味着必须承受与之相伴的巨量感染病例,张文宏医生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他虽未直接批评他国政策,但其论述中隐含了对这种策略潜在代价的深切担忧,高感染率直接转化为沉重的医疗系统压力、惊人的重症数量以及不可避免的死亡病例,这其中,老年人群、基础疾病患者、未接种疫苗者等弱势群体将首当其冲,承受不成比例的风险,这种以部分人群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换取的理论上的免疫屏障,无论在公共卫生伦理还是社会道义上,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美国的实践表明,即使在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条件下,多次疫情高峰依然导致了超过百万的死亡人数,这是任何社会都难以承受之重。
是单纯依赖感染免疫的局限性与疫苗的关键作用。 张文宏在分析中,充分肯定了疫苗接种在构建免疫防线中的核心地位,与自然感染相比,疫苗接种是一种更安全、更可控的免疫获得方式,它能够以远低于自然感染的风险,诱导机体产生针对性的免疫保护,大幅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他倡导的实际上是“疫苗为主、自然感染为辅”的混合免疫模式,但前提是疫苗接种率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美国的经验显示,尽管感染人数庞大,但在疫苗接种(尤其是加强针)覆盖率不足的地区,疫情依然反复肆虐,单纯指望感染带来的免疫,而忽视疫苗的主动构建作用,无疑是舍本逐末,真正的、可持续的群体免疫之路,必然建立在高质量疫苗广泛接种的基础之上,自然感染只能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被动补充,而非主动追求的目标。
社会层面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张文宏的视角从未局限于病毒本身,他深知防疫是科学问题,更是社会系统工程,美国社会在疫苗接种、口罩令等防疫措施上存在的显著分歧和政治化倾向,严重影响了统一防疫行动的效能,群体免疫的实现需要一个高度协同的社会环境,包括统一的科学认知、高效的公共卫生响应以及民众的广泛配合,当信任缺失、信息混乱、行动不一成为常态时,即便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药物,构建免疫屏障的努力也会事倍功半。
张文宏医生对美国群体免疫之路的解析,剥开了其理想化的外壳,揭示了内在的科学不确定性和现实复杂性,他传递的核心信息是清晰的:面对新冠病毒,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捷径”或“神话”,将“群体免疫”简单理解为放任病毒传播是危险且不负责任的,真正的出路在于采取一种更加务实、灵活且多维度的策略——即大力推进和不断优化疫苗接种,建立强大的多层医疗救治体系以应对峰值冲击,同时辅以必要的、非药物性的公共卫生措施(如检测、隔离等),并根据病毒变异和疫情发展动态调整防控节奏,这是一种尊重科学、珍惜生命、立足长远的应对之道,张文宏的论述,不仅是对一段特定国家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在后疫情时代如何科学理性应对疫情的深刻启示:人类的智慧在于运用工具和协作,而非被动地将命运完全交给病毒与自然的筛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