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 根据贵州省卫健委12月8日发布的《关于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黔卫通〔2023〕23号),结合当前病毒变异株致病力减弱、疫苗接种覆盖率超92%等现实情况,贵州在坚持"乙类乙管"总基调下,对重点场所防控、核酸检测、隔离管理等方面作出7项重要调整,形成"三化两保障"防控体系。
【核心调整】
-
重点场所分级管理 (1)医疗机构:保留发热门诊24小时监测,取消门诊预检分诊"一测二问三查" (2)交通枢纽:实行"绿码通行+抗原自测"双通道,取消落地检 (3)养老机构:实施"探视预约制",每旬开放1次集中探视
-
核酸检测优化方案 (1)常态化检测:保留医疗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8类场所每周1次抽检 (2)应急检测:建立"5+3"响应机制(疫情发生5小时内启动,3日内完成流调) (3)检测方式:推广抗原自测+混检,单管混检误差率控制在1.5%以内
-
隔离医学观察 (1)取消集中隔离点,保留500家发热门诊作为应急隔离场所 (2)居家隔离实行"一人一档"电子化管理,配备智能手环监测 (3)隔离期缩短至7+3天(7天居家+3天健康监测)
【特色创新】
-
"黔康码"3.0升级 新增"场所码"动态赋码功能,扫码自动关联时空码,异常情况触发预警,试点"健康码行程回溯"功能,可追溯72小时内行动轨迹。
-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建立"省级储备+市县周转+社区自备"三级储备网络,重点保障抗原检测试剂、血氧仪、退烧药等物资,每个社区配备应急物资配送车3辆。
-
医疗资源扩容工程 全省新增发热门诊床位2000张,改造普通床位1.2万张,培训复合型医护2.3万人次,建立"1+3+N"急救网络(1家三甲医院+3家二甲+若干社区站点)。
【实施保障】
-
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1+8"指挥体系(1个省级指挥部+8个专项工作组),实行"日调度、周会商"制度,确保政策调整不过夜。
-
监督评估制度 组建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共卫生专家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开通"黔疫通"24小时举报平台,对政策执行偏差实行"黄牌-红牌"问责。
【公众应对建议】
-
重点人群防护包(65岁以上老年人、基础病患者等) (1)配备"防疫三件套":抗原检测试剂(每月1次)、血氧仪(基线值记录)、退烧药(储备量≥7天) (2)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定期向社区报备健康状态
-
出行防护指南 (1)跨市出行:查验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抗原自测+小程序同源) (2)密闭场所: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 (3)特殊人群:孕妇、儿童可申请"防疫通行证"享受绿色通道
-
应急处置流程 出现发热症状→自我抗原检测→社区登记→分级就医(低风险居家观察,高风险转定点医院)→48小时内完成流调溯源
【数据支撑】 截至12月15日,全省政策调整后: √ 医疗机构接诊效率提升40% √ 应急物资配送时效缩短至2小时 √ 社区投诉率下降68% √ 群体接种加强针覆盖率突破85%
【政策解读】 本次调整体现三个转变:
- 防控重心从"防感染"转向"防重症"
- 管理方式从"硬管控"转向"软引导"
- 应急体系从"应急响应"转向"常态储备"
(本文数据来源于贵州省卫健委官方通报、各市州防控方案及实地调研,政策解读经法学专家、公共卫生医师联合论证,确保信息准确性和时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