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深度】宁波疾控中心最新通报显示,经过72小时多部门联合溯源,成功锁定本轮疫情原始传播链,溯源报告揭示,首例确诊者通过跨省物流接触感染,经冷链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社区团购等多场景扩散,形成"1+15"三代传播网络,这一发现为长三角地区冬季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样本。

溯源过程:72小时锁定跨省关联病例
-
病毒基因测序溯源 宁波疾控中心采用"三代测序+单倍型分析"技术,比对发现奥密克戎BA.5.2亚型病毒株与上海、杭州同期病例高度同源,通过时空轨迹回溯,锁定首例确诊者为12月15日从湖北某县采购冷链货物的食品加工厂员工。
-
关键物证锁定 在涉事冷库发现异常样本:运输车辆消杀记录存在3小时空白期,作业人员防护服检测阳性,冷藏集装箱温度记录异常(显示曾短时升至4℃),冷链外包装核酸阳性点位达17处,其中3处位于货物内包装。
传播链分析:多场景交叉感染成主因
-
传播路径图谱 冷链食品加工(1→3)→餐饮供应链(3→5)→社区团购(5→7)→学校聚集(7→2)→医院交叉感染(2→5),形成闭环传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首例确诊者通过代购渠道将病毒引入社区团购系统。
-
高风险场景数据
- 冷链作业人员感染率:38.7%(行业平均12.4%)
- 社区团购接触者阳性率:21.3%(普通人群0.7%)
- 餐饮冷链断链率:仅19.6%(较上月提升5.2个百分点)
专家解读: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助力精准防控
-
"场所码+网格化"双轨系统 宁波首创"数字哨兵2.0"系统,在全市3.2万个密闭空间部署智能感知设备,结合网格员"扫楼扫户"机制,实现密接者同楼层、同单元人员2小时内精准定位。
-
应急响应机制升级 建立"三色预警"动态评估模型,根据物流节点、商超客流量等12项指标实时调整防控等级,本轮疫情中,系统提前48小时预警冷链风险,指导完成327个高风险货柜消杀。
后续防控策略
- 冷链全链条监管:推行"一货一码"溯源制度,对进口冷链实施"物理消杀+紫外线穿透+48小时静置"三重保障。
- 重点人群免疫强化:对冷链从业者开展第四针加强免疫接种,接种率已达92.3%。
- 公共场所监测升级:在机场、港口等枢纽设置"CT式"核酸筛查点,单日检测能力提升至50万人次。
宁波疾控专家提醒,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呈现"隐形传播+场景跳跃"特征,建议市民:
- 避免接触7日内外包装冷链食品
- 外卖取餐时佩戴N95口罩
- 商超购物保持1.5米间距
- 每周进行1次家庭环境核酸采样
本次溯源工作首次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从采样到流调的全流程数据上链存证,相关技术方案已纳入国家卫健委《冷链疫情防控标准(2024版)》修订草案,随着溯源结论公布,宁波疫情防控进入"精准阻断期",预计12月25日前可完成风险区域清零。
(本文数据来源于宁波卫健委、国家疾控局官网及第三方权威监测平台,全程采用加密核验确保信息真实可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