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当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许多人欢呼:“疫情终于结束了!”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真相,疫情真的结束了吗?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场关于科学、社会与心理的未竟告别。

从全球宣言到个体现实:割裂的“终结”
2023年5月,世卫组织的声明标志着全球协同应急阶段的落幕,但这更像一场“管理性退场”,病毒并未消失——变异株仍在传播,冬季感染波次反复,疫苗接种与自然免疫构建的屏障虽降低了重症率,却未阻断传播链,以中国为例,2023年末多地出现呼吸道疾病高峰,流感和新冠叠加的“混合感染”成为新常态,医院的发热门诊依然排起长队,口罩在许多人生活中仍是必备品,这种“官方终结”与“个体持续应对”的割裂,揭示了疫情结束的第一重悖论:公共卫生危机的淡化,不等于病毒威胁的清零。
后疫情时代:社会肌体的“长新冠”
疫情对社会的影响远未终结,而是转入更深层的“慢性期”,经济层面,全球供应链重塑的阵痛持续:旅游业尚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远程办公催生的“线上经济”与实体商业的空洞化形成鲜明对比,社会心理层面,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报告显示,全球焦虑症和抑郁症发病率较疫情前上升25%,尤其青少年群体受社交隔离影响深远,更值得警惕的是“记忆褪色效应”——人们急于回归常态,却淡忘了教训:公共卫生投入周期性削减、疫苗分配不均的全球正义问题仍在延续,这些“社会长新冠”印证了哲学家桑塔格所言:“疾病的隐喻比疾病本身更顽固。”
科技与治理:疫情留下的“双刃剑”
疫情加速了科技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却也暴露了治理体系的脆弱,mRNA疫苗等生物技术突破拯救了无数生命,但人工智能疫情预测模型与现实政策间的脱节屡见不鲜,当韩国依靠数字化追踪实现精准防控时,部分国家仍困于医疗资源挤兑,这种差异揭示了核心问题:技术红利需匹配治理现代化,中国的“平急结合”机制探索、美国公共卫生系统改革法案,都是试图填补疫情暴露的制度洼地,全球合作却面临退步——病毒溯源政治化、疫苗民族主义余波未平,正如《自然》杂志所言:“我们赢得了战役,却可能输掉战争。”
重新定义“结束”:从消灭病毒到学会共存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史上,唯有天花被彻底消灭,对于新冠,更现实的命题是“如何与之共存”,这需要三重转变:认知上,接受病毒流感化的常态,建立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而非恐慌;行为上,将卫生习惯内化为文化自觉,如日本“口罩文化”的演进;制度上,构建韧性社会——从分级诊疗体系到全球病原体监测网络,正如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警告:“假设疫情结束是最危险的疫情后遗症。”
在未竟的告别中前行
2023年,我们并非站在疫情的终点,而是站在一个转折点:应急状态结束,但反思与重建刚刚开始,疫情教会我们的,不应只是如何对抗病毒,更是如何修复脆弱的社会联结、弥合认知鸿沟,当我们在电影院摘下口罩欢呼时,也需记得那些永远留在统计数字里的生命;当各国关闭应急中心时,更应守护疫情中凝聚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疫情的“结束”,终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在宣言发布的瞬间,而在人类每一次选择理性、共情与勇气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