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试图为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确定一个精确的“开始”时间,会发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时间点问题,而是一个关于认知、传播与全球响应的复杂叙事,从流行病学角度看,新冠肺炎疫情的起点通常被追溯至2019年12月,当时中国武汉出现了一系列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这一时间标记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历史脉络和全球互联的现实。

2019年12月底,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次通报了“病毒性肺炎”疫情,这被视为新冠疫情正式进入公众视野的标志,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此疫情完成了从地区性暴发到全球性危机的转变,但科学研究表明,病毒实际传播可能更早——一些回溯性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在2019年晚秋甚至更早时间就已开始人际传播。
将新冠疫情置于历史长河中观察,我们会发现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从未停止,从14世纪的黑死病到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每一次大流行都重塑了社会结构,与历史疫情相比,新冠大流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发生在高度全球化的21世纪,病毒借助现代交通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散,短短数月内便蔓延至全球每个角落。
疫情“开始”的概念也因国而异,对于意大利来说,疫情始于2020年2月伦巴第大区的暴发;对于美国,2020年3月成为转折点;而南美洲国家则是在2020年晚春才迎来第一波高峰,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揭示了全球应对疫情的不平衡性,也反映出各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强弱差异。
更为复杂的是,关于疫情起源的科学探索仍在继续,世界卫生组织的溯源报告指出,新冠病毒通过中间宿主引入人类“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而实验室泄漏则“极不可能”,这一结论并非终点,科学家们仍在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追寻病毒跨越物种屏障的确切路径。
疫情的开始时间也与我们何时意识到生活将永久改变密切相关,对许多人来说,疫情并非开始于第一个病例的出现,而是开始于第一次封锁、第一次戴口罩、第一次取消重要活动的那一刻,这种主观体验使得疫情的“开始”具有多维度特性,既是流行病学上的时间点,也是集体心理上的分水岭。
从信息传播角度看,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公众对疫情开始的感知,与以往大流行不同,新冠疫情在爆发初期就通过数字平台实时传播,既加速了防控信息的扩散,也带来了“信息疫情”的挑战,虚假信息与科学事实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影响了公众对疫情严重性的早期判断。
三年过去,我们站在后疫情时代回望,疫情的“开始”已不再是简单的时间标记,而是一个时代的序幕,它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性,也见证了科学界的非凡努力——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开发出有效疫苗,创造了医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当我们问“疫情大概在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真正探寻的或许是这个世界何时以及如何步入了一个新常态,答案不仅藏在2019年末的医学报告里,也铭刻在每个人失去与获得的故事中,这场大流行将作为21世纪的重要分水岭被载入史册,而其真正的结束,或许与我们学会与病毒共存的能力同步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