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京新增14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消息再次出现在新闻推送中,许多人的心头或许会掠过一丝熟悉的紧绷感,这14个数字,不仅仅是冰冷的统计,它背后关联着14个家庭的生活轨迹,牵动着这座超大型城市超过两千万人口的神经,更是一次对首都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的现实压力测试。
这14例新增,并非孤立的事件,它清晰地提示我们,新冠病毒,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其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性并未改变,在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的大背景下,国内任何一座中心城市,尤其是像北京这样国际国内交往极其频繁的枢纽,都时刻面临着疫情输入和本土传播的风险,此次疫情的出现,再次印证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它可能源自于某个入境隔离期满后复阳的病例,也可能潜藏在一件被污染的进口物品中,病毒的“无孔不入”要求我们的防控网络必须做到“密不透风”。
面对突发的疫情,北京的反应堪称一场“闪电战”,我们看到,流调溯源队伍第一时间启动,像侦探一样争分夺秒,在海量的行程信息中拼接出清晰的传播链;相关风险点位被迅速管控,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依据风险等级科学划定;大规模的核酸筛查在重点区域有序展开,以最快速度将潜在的感染者“捞干捞净”,这一系列组合拳,体现了北京在经历了多轮疫情考验后,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形成的成熟应对机制,这种“以快制快”的策略,核心目标就是跑在病毒前面,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最短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和市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在与病毒赛跑的“闪电战”背后,更是一场考验耐力与韧性的“持久战”,这14例新增,是对城市治理能力和市民心理承受力的双重考验,它考验着城市能否在动态清零的同时,保障封控区内居民的生活物资和就医需求,确保社会秩序不乱、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响,它也考验着每一位市民的耐心与配合,及时关注权威发布,对照自查是否有轨迹重合,接到流调电话如实相告,按要求参加核酸检测,坚持做好个人防护……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正是构筑全民防疫屏障的基石,长时间的抗疫,难免会让人产生疲惫感和焦虑情绪,但每一次局部疫情的快速扑灭,都增强了我们最终战胜疫情的信心。
这14例新增,也是一个及时的警醒,它提醒我们,疫情防控远未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疫苗接种,尤其是老年人群的加强免疫接种,仍需大力推进,这是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日常的防护措施,如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等,依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我们必须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将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北京新增的这14例,是挑战,也是契机,它检验了我们防控体系的成色,锤炼了城市应急响应的能力,也凝聚了众志成城的市民共识,在“精准防控”与“动态清零”的总方针指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能够再次打赢这场局部的疫情阻击战,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病毒的斗争是长期的,需要的是科学、耐心和团结,每一次成功的应对,都是为我们赢得最终胜利积累宝贵的时间与经验,让我们携手并肩,在“闪电战”中展现速度,在“持久战”中彰显韧性,共同守护我们健康、安宁的家园。
